肌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他山之石日本庭院改造招待所翻新记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知名皮肤病医院 https://m-mip.39.net/czk/mipso_4652392.html

简介

这次的项目任务是翻新京都招待所的中庭。这间招待所的老板想尝试将它改造成令人赏心悦目、视觉更开阔的庭院,此次改造的前提条件是对庭院现有的材料再利用,尽量让每种材料都能发挥它的作用。

场地现状

场地翻新前的现状:材料摆放较为局促,与人互动感较弱,水钵闲置,意境缺失。

场地修整

先将原有庭院进行清理,尽可能保留可用的所有材料,石材和植物尤其谨慎对待,老旧器物的不完美感必须保留,这是日式园林侘寂感的精神体现。

人工痕迹的水泥清理干净,保留最原始的石材面层肌理。

将石块边缘的水泥清除,保留原场地的石材可重复利用。

场地庭院中没有种植竹类,从隔壁横穿过来的竹鞭需要清理干净,保证后期庭院植物的纯粹性。

竹鞭根除后,使用铝板将隔墙墙根进行封堵,杜绝竹鞭的再次入侵。

设计师出发点是想以小见大,将小空间尽量的拓展大空间的感觉。

这是原来的庭院空间位置。

考虑到浴室和房间视线的关系,将水钵移到了庭院右上角的位置。

整理庭院中的交通:视线和交通重叠,强化延伸感。

利用原有的石材特征重新组合定位,讲究蹲守卧顾,凸显意境和故事。

石质洗手钵——日本草庵式茶庭中的标配器物。

PS:沿着飞石(汀步小路)到腰挂待合,进入茶室前于手钵前洗手,并庄重地“爬入”茶室。

水钵意向图。

需要一块较为平整的景石,可坐着洗手亦可被观成景。

三块景石间的区域构成“海”,用于承接洗手水。这也是日本园林中一直强调的“大海样”的一部分。

石材的稳定需要人工砂浆帮助固定,但不可露陷。

中间的“海”也用水泥抹平。

这是重新布置后的庭院。

老旧的石条原本是作支撑围墙和附属结构。现在赋予其新的功能:在造景的同时也可为洗手钵导水的长竹管作辅助。

左侧两处构筑的突起部分,影响庭院的整体效果。因此需要采用设计手法弱化它们对庭院空间的影响。综合考虑,采用较为经济的“添加格栅”的做法,弱化庭院不利的影响,让空间视线更加聚焦于庭院中的蹲踞。

使用竹子作为格栅是日本园子较为常用的手法。原有庭院的南天竹则可以重新废物利用为格栅固定横条。

格栅两端选用较为粗的原木,而黑竹作为格栅中间的竖向支撑材料,形成对比。

选用统一一种材料固然整洁,但选用多种材料,更能体现日本庭院的“侘寂”之美,同时通过不同的粗细、材质的变化,更能减弱墙面的局促感。

初步修整完成后,从房间看向庭院,空间更加简洁开阔。

庭院初次修整后的景象。

未完待续......

材料整理:赵燕菲

文章编辑:钟秀惠

文章审核:李胜

边界景观

浙江农林大学·边界景观设计与研究工作室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